来源:中肛网阅读:0次
现代医学已经明确:95%以上的大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摘除大肠息肉可以有效阻止大肠癌的发生。那么,大肠息肉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大肠息肉是什么?
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其本质是一个增生组织的团块。
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地更新脱落。若局部受到了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
肠道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常见类型:
1.幼年性息肉
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糜烂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虽然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大肠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诱发癌变,宜及时治疗。
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故又称癌前息肉,有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而绒毛状腺瘤最易癌变。
一般人的大肠息肉大多是这种癌前息肉。在临床上经结肠镜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检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向结肠癌变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与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
二、为什么会长肠息肉呢?
发生肠息肉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并不低,在50岁以上的人群里,大约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这种癌前息肉。
哪些人容易发生肠息肉呢?
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如果有下述高危因素者,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
发生肠息肉的高危因素:
1.50岁以上
2.久坐、 体重超标
3.吸烟
4.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5.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三、肠息肉有哪些症状?
肠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少数息肉因表面糜烂或被粪块擦伤可以发生无痛性出血。肠道息肉病(肠道内有几十、几百个息肉),可影响肠道蠕动而发生腹泻;但多发性肠息肉(一般几个,甚至十几个息肉)不会影响肠道功能,也就是不会发生腹泻或便秘。偶尔,巨大的肠息肉可引起肠道扭转或套叠,发生肠梗阻。
肠息肉最大的危害就是无痛无息的发生癌变。
大肠息肉之所以令人担心,是因为其本身可能就是恶性的、或者有发展成为大肠癌的隐患。现在医学已经很明确,95%以上的大肠癌就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即使一开始可能是良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也可能向恶性转变,尤其是那些基底宽、个头大的息肉。
从发病年龄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肠癌早5~10年。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其大小、形态和病理类型有关。广基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还有些特殊类型的腺瘤性息肉:扁平息肉和侧向发育型息肉。早期即可恶变为大肠癌。
从腺瘤性息肉开始,经历一些基因突变,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即:上皮内瘤变),再发展到癌症需要5年乃至10年的时间。有家族史的病人发展会快一些。从早期癌症发展到晚期又需要一段时间,其进展速度往往取决于癌症的恶性程度。
但临床上大多数腺瘤性息肉摘除后病理检查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少数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接近癌或早癌。因为息肉长在肠内没有症状,发现时已不知长了多少年了,因此一旦发现肠道息肉需尽快切除。
四、肠道息肉的治疗
目前肠镜下切除息肉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例如氩气刀烧灼术、圈套勒除术、高频电切术等等,大多可以将息肉完整切除,切除标本必须送病理检查。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