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肛网
名院名科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中肛网阅读:0

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内科消化学组始建于50年代。在国内著名胃肠内镜专家周殿元教授的大力倡导和带领下,1955年引进了硬式胃镜,1957年开展了软式胃镜,197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纤维结肠镜检查。在70年代初成立了消化专科的同时,成立了生化实验室,1979年组建全军消化医学专科中心后,先后建立了微生态实验室及病理检验室,开展了厌氧菌培养和肠道菌群分析,胃肠内镜活验标本及动物实验病理学诊断,同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初增建了相对独立的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胃肠激素室,使消化内科实验室成为初具规模、在国内消化界有较大影响力的临床实验室。 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全军临床药理基地临床专业科室之一。1992年批准招收国内访问学者,1995年中心升格为全军消化内科研究所,同年批准招收项目博士后。1996年批准为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专科。 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专科。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医学重点专科。作为学校和医院的“重中之重”发展学科,目前投资8000万元兴建的“院中院”消化大楼已经落成并投入使用。在以现任科室主任姜泊教授为首的科室领导带领下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已经成为集国家重点学科、全军“重中之重”消化病研究所(转制前)、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学科、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专业科室于一身,已成为广东省乃至国内消化界的优势学科和医、教、研基地。

九五以来,科室承担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9项,国家骨干教师基金课题1项,军队科学基金课题1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项,院校重点课题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11项。

现有设置

消化内科由临床部(包括一病区、二病区)、内镜中心、B超诊疗室、实验中心、《现代内镜介入及诊疗》编辑部、资料室等组成。有正副教授16名,主系列人员26名,博士学位以上者22人;病房设100张床位;内镜诊疗中心有1700M2,10个检查室,有专用X光机1部、电子内镜主机10台,各种电子内镜30条,可同时进行电子放大胃镜和结肠镜、双囊电子小肠镜、胆胰内镜、超声内镜等检查与治疗;迄今已完成各种诊疗操作达150000例次,现在每年各种内镜诊治已超过10000例次,各种诊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尤其在结肠镜、双囊电子小肠镜、小儿肠镜检查、早期大肠癌内镜下治疗、胆胰疾病的微创治疗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B超室能开展各种穿刺诊疗技术。消化实验室现有面积约2500平方米,分设生化免疫、病理、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胃肠激索、微生态等实验室。配有PCR扩增仪,显微图像分析仪、荧光分光光度计、-80℃低温冰箱、CO2孵箱、荧光显微镜、倒置显微镜、低温超速离心机先进检测仪器。5万元以上的仪器有29台件。

工作基础

1、临床诊疗特色 我科临床诊疗水平上特色集中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内镜诊疗技术的开展;B超声引导下的介入诊疗及胃肠致病微生物的研究。在消化疾病的诊疗方面,代表了国际上的发展趋势。

(1)消化内镜诊疗技术

胃镜、小肠镜、结肠镜及超声内镜诊疗技术国内领先。先后为全国各地、特别是为广东省培训了数百名内镜医师,各种内镜下治疗如胃肠急性出血的止血、息肉及早期癌的切除、食管狭窄扩张及支架植入、胃造瘘、胆胰疾病的介入检查(ERCP)、胆石症内镜下取石、鼻胆管引流、胃肠扭转复位等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最早开展结肠镜的应用研究,肠镜插入成功率达国际先进水平;最早应用中长纤维内镜进行全结肠检查;最早开展了特殊类型大肠息肉(包括不能悬垂于肠腔的大息肉、侧向发育型肿瘤等)的内镜切除术;率先开展了小儿肠道息肉内镜切除术、内镜下肠道蛔虫取虫术、内镜下阑尾造影术及结肠镜对乙状结肠扭转的复位术。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关于结肠镜检查的专著和第一部关于胃肠疾病内镜、病理和超声内镜诊断的图谱,奠定了结肠镜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超声内镜于1994年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目前已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2)胃肠肿瘤的诊疗

我科是全国最早开展用纤维结肠镜诊治肠道肿瘤的单位。肠道息肉、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内镜下的活检诊断在国内消化内镜界享有盛誉。自“七.五”主持全军协作研究课题“大肠癌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工作以来,课题组已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大肠癌的基础与临床》、《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方法与技术》等专著4部。大肠癌早期诊断的筛检试验方法、超声内镜的术前肿瘤分期、大肠癌的基因调控和化学干预研究等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其中超声内镜对疑难胃BorrmannIV型诊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首次建立了SPA免疫便潜血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方法,使早期癌的检出率提高了10%,研究结果被国外有关书刊所引用。在国内首次提出大肠癌靶向筛检,建立了对有家族背景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分子筛检预测方法。

(3)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广东省发病率较高。我科在肝癌的治疗上,总结了适合中晚期肝癌的非手术综合治疗方案,在临床影响较大,是吸引病源的重要来源。我科率先采用序贯综合疗法治疗肝癌,临床效果显著。其中肝癌的树突状细胞免疫、B7基因介导的癌细胞杀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B超引导下的门脉癌栓溶栓术、肝动脉插管化疗以及多弹头射频治疗等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B超引导下的各种介入诊疗技术在国内独具特色。为国内首家开展肝癌射频治疗(又名多弹头、聚能刀)的单位。

(4)肠道疾病的微生态检测与治疗研究

肠道疾病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肠道微生态的分析对于肠道疾病临床诊治有重要意义。我科于1984在国内最早开展腹泻的菌群分析,已接受临床标本及外院会诊标本共1800余例,每份标本作10种细菌(需氧菌4种,厌氧菌 6种),是国内唯一能开展多种需氧及厌氧菌培养的临床实验室。已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粪便肠道菌群分析》图谱。该方面的研究在国内特色明显,处于领先水平。并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缺血性结肠炎;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胶原性结肠炎;多次承担卫生部下达的生态制剂的临床验证工作,并长期担任中央及广东省高干保健任务,诊治了大量急危疑重症。

2、主要科研方向 集中于胃肠肿瘤和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研究

(1)大肠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大肠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建康的十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 3-5位。临床发现的病人多为中晚期,死亡率达70%.早期发现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我们针对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我们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工作。首次建立了SPA免疫便潜血和直肠粘液T抗原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大肠癌普查,提高了早期癌的检出率。在国内首次提出大肠癌靶向筛检,建立了对有家族背景大肠癌高危人群的分子筛检预测方法;在国内首次报导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和大肠锯齿状腺瘤两种新的肿瘤类型,建立了大肠粘膜腺管开口分型的新的诊断标准,对于鉴别大肠肿瘤性病变和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证实 TGF-B1和IL-6对大肠癌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在大肠癌的干预治疗及中药开发方面,首次在体内外证明了姜黄素、儿茶素的抗癌作用,并初步阐明了其抗癌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开发应用提供了依据。

(2)幽门螺杆菌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已经被证实与上消化道疾病明显相关,我们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国内率先报道了HP的家庭内聚集,证明接触传播的可能性;首次从病人牙斑和唾液中检出HP,证明HP的经口传播途径。对多种动物胃内肿进行了检测与鉴定,并在国内率先建立了HP研究的几个替代模型系统。1990年在国内首次从人胃粘膜中检出第二种感染人类的螺杆菌——海尔曼螺杆菌(Hh),检出率为2.38%(99/4166),并对其致病性与诊疗进行了探索。对5株Uh进行了基因测序(国外仅检测了2株),明确了其分类学位置并发现了其特异基因序列。研究了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黏附素 babA2的制备方法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高活性幽门螺杆菌过氧化氢酶的制备方法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的制备及在螺杆菌感染口服免疫中的应用;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4种黏附素保守区的制备及用途;基因工程重组幽门螺杆菌黏附素AlpA的制备,重组幽门螺杆菌外膜蛋白15口服免疫防治螺杆菌感染;为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中肛网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