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肛网阅读:0次
据外媒消息,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的男主角查德威克·博斯曼,因罹患结肠癌不幸离世,享年43岁,这则悲伤的消息令全球影迷为之震惊和惋惜。
在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概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五位[2],且发病率显著上升。如果能早期发现结肠腺瘤,并进行内镜下的去除,就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由此可见,结肠癌的筛查非常重要。
如何筛查结肠癌?
总的来说,结肠癌的筛查主要基于粪便、影像学及内镜检查三大类检查。
一、粪便检查
1、粪便潜血检查
该检查用于发现肉眼不可见的消化道的少量出血,但消化道出血达到5ml时,粪便潜血即可呈阳性。
当结肠发生癌变时,肿瘤细胞增殖更新速度快,易出现充血、出血、坏死、溃疡等表现,此时粪便潜血经常是阳性的,所以粪便潜血检查被归类为癌症早期检测。
粪便潜血检查包括比较古老的化学法检测和先进的免疫法检测。
○ 化学法检测:
结果会因药物、食物等影响导致假阳性,特异性不好,因而,要求检测者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7天,禁止大剂量维生素C和红肉3天,因而,检查前的准备比较复杂。
但该检测方法价格便宜。
○ 免疫法检测:
只针对人类的红细胞,不受食物、药物干扰,假阳性率低,不需要调整饮食及用药。在敏感性高的同时,特异性没有降低,但价格较高。
和睦家医院均采用免疫法进行粪便潜血的检查,大大减少了假阳性的发生率。优势:粪便潜血检查不需要清洁肠道,具有取材方便、无侵袭性,价格低、依从性好的特点,因而广泛用于常规的体检筛查。
不足:不仅肠道肿瘤会呈现便潜血阳性,胃、小肠、甚至肛门局部的良恶性病变也可造成阳性结果,其特异性偏低。
此外,结肠肿瘤早期,粪便潜血检查可呈阴性,即其特异性也是有限。
2、粪便DNA检测
肠黏膜每天有1010~1011 个上皮细胞脱落,而肿瘤上皮细胞更新速度更快。这些脱落的细胞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优势:对粪便内脱落细胞的DNA进行特异性的检测,可以提示结肠肿瘤或者结肠息肉的存在,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粪便潜血检查。
而且,不受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只需留取一次大便标本即可。
不足:该检测对晚期肿瘤的敏感性更高,对进展期腺瘤的敏感性低,因此可能会遗漏一部分结肠腺瘤的病人,而结肠腺瘤已被视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
此外,该检测费用较昂贵。
二、影像学检查
1、气钡双重造影法
优势:该检查无明显痛苦,适用于不愿行结肠镜检查,或年老体弱、有诸多基础病,不适于结肠镜检查的人群。
可观察整个结肠,并发现大部分肠道恶性肿瘤和肠道息肉。
不足:如果肠道准备不佳,会影响检查的效果,或者误将粪便认定为结肠息肉。
而且,因为检查过程中有射线暴露,不适合妊娠期女性及备孕的人群。
因为无法行进一步的病理学检查,只能对发现的病变作定位诊断,不能作进一步的治疗及定性诊断。
2、腹部CT & 结肠CT
同样具有无痛苦的优点及射线暴露的缺点。
CT结肠成像可发现结肠内的病变,并可以确定肿瘤性病变的部位、肠壁受累情况,还可以评估是否有肠壁外侵犯,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对肿瘤的分期及拟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重大的作用。
但是,其诊断率受检查前肠道准备、CT 仪器及CT报告医师的诊治水平影响。而且对于扁平型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或微小病变的发现率低。
三、内镜检查
1、胶囊内镜
优势:只需吞服一颗小小的胶囊,就可以观察整个结肠,检查无痛苦,适合于不愿行结肠镜或不能行结肠镜检查的人群,而且无射线暴露的风险。
目前,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检查更为成熟,由于结肠管腔宽大且富含结肠袋,所以对结肠病变的漏诊率要高于小肠。胶囊内镜的公司也正在努力改进结肠胶囊的性能,以增加发现病变的阳性率。
不足:价格比较昂贵,如果胃肠道有狭窄,可能出现结肠胶囊的嵌顿。
另外,同气钡双重造影一样,只能对发现的病变作定位诊断,不能作进一步的治疗及定性诊断。
2、结肠镜检查
消化科医生将结肠镜经肛门送入,可以直接观察整个结肠的粘膜,详尽的观察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等特征。
优势:结合电子染色、放大内镜等功能甚至可以发现微小病变、扁平病变甚至及早期的结肠癌变,是目前公认的发现结肠粘膜病变的金标准。
而且检查过程中,医生可对结肠内的粘液稀薄粪质进行冲洗及清理,增加了诊断的阳性率。
此外,在检查的同时,对于发现的病变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明确病变性质、甚至直接进行内镜下的切除等治疗。
局限:此检查需要良好的肠道准备,否则会出现病变被粪便覆盖的情况。
如果非麻醉下进行,一部分病人,尤其是腹盆腔术后有粘连的病人会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所以可以考虑进行全麻下进行结肠镜检查。
因检查过程中的强烈腹痛或腹腔内粘连等情况,可能出现无法观察整个结肠的情况。而且,该检查为有创检查,可能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的并发症。
因结肠皱襞高耸及结肠转折点的存在(如结肠肝曲、结肠脾曲、乙状结肠部位),亦可能出现病变的漏诊,但充分的肠道准备、检查医生严谨认真的操作及充分的检查时间可大大降低漏诊的发生。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