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肛网
健康速递

炎症性肠病(IBD)知多少?

来源:中肛网阅读:0

什么是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 IBD) 是一组不明原因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因发病率逐渐升高,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粘液血便、粘膜脓便。

炎症性肠病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广义的,一个是狭义的。各种炎性肠病都可以叫广义炎性肠病。但是狭义的就是指两个病,一个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一个是克罗恩病(CD)。以往的炎症性肠病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国被认为是很少见的,但近年来在中国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这种疾病通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有腹痛、腹泻、体重减轻、便血等表现。

在我国,总的来说,溃疡性结肠炎较欧美少见,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亦有所增加,重症也迭有报道,克罗恩病则相对较少见。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15~25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从1991年1月至2010年12月,20年间报道的中国IBD总病例数为342,924例,与前10年相比,后10年的总病例数增长2.4倍多,其中溃疡性结肠炎增长2.3倍多,克罗恩病增长甚至达到15倍多。

当然,新发病例增加与结肠镜的推广也有关系。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简称溃结,1875年首先由Willks和Moxon描述,1903年Willks和Boas将其命名为溃疡性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是侵及结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常始自左半结肠,可向结肠近端乃至全结肠,以连续方式逐渐进展。

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粘液便、脓血便、腹痛为主,轻重不一,可有缓解与发作相交替,患者可仅有结肠症状,也可伴发全身症状。

上图:溃结的内镜下图像

什么是克罗恩病(CD)?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局限性回肠炎、局限性肠炎、节段性肠炎和肉芽肿性肠炎、也译为克隆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克罗恩病在整个胃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好发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以腹痛、腹泻、肠梗阻为主要症状,且有发热、营养障碍等肠外表现。病程多迁延,常有反复,不易根治。

上图:克罗恩镜下表现

溃结和克罗恩病的鉴别


起病:溃疡性结肠炎逐渐缓慢起病或者是突然发病;而克罗恩病的起病比较隐匿,通常无法尽快发现。

里急后重脓血便: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常出现脓血便,且呈里急后重;但是克罗恩病的患者虽然也是腹泻,但是没有脓血,里急后重感不强。

中毒症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出现重度症状,但是克罗恩病患者无中毒症状的出现。

腹部包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没有肠道粘连,所以无法扪及腹部包块;而克罗恩病腹部包块比较明显。

病变分布: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一般病变局限在结肠,不会出现在小肠;而克罗恩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和多发性。

肠腔狭窄:溃疡性结肠炎出现肠腔狭窄的情况比较少见,晚期可以出现;克罗恩病出现肠腔狭窄更为多见,在早期即可出现。

瘘管: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不形成瘘管,而克罗恩病会形成瘘管。

癌变:溃疡性结肠炎有4%的机会会出现癌变,而克罗恩病不会有癌变的可能性。

镜下及病理鉴别:见下表

炎症性肠病与缺血性肠病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

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常有腹痛、腹泻、便血、吸收不良等症状。如果对缺血性肠病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或者一些疏通血管的治疗是有效果的,病情往往会很快得到恢复。

肠镜下的这溃疡或者出血,都会在短期内恢复。如果这类治疗无效,就需要考虑其他疾病,通过相应的其他检查,再结合多方面的症状来确诊是否患上炎症性肠病。

为什么会发生炎症性肠病?


迄今为止,炎症性肠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某些研究者认为这种疾病可能与微生物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有关,并发现这种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但无传染性。

目前认为这种病有遗传易感性,在不明原因的作用下导致免疫失调,最终导致肠道出现一系列的炎症病变,以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无法治愈。

许多病人在拿到诊断书时感觉痛不欲生,看不到希望。以前认为炎症性肠病好比是“绿色癌症”,无法根治,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疗法不断出现,比如粪菌移植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对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十分乐观。

如何诊断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常有腹痛、腹泻、便血、发热、消瘦等临床表现,根据这些临床表现,结合各种血液检查、粪便检查及结肠镜和X线钡剂灌肠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尤其是结肠镜检查,在对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治疗炎症性肠病?


对于炎症性肠病的患者而言,休息、饮食和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医师会根据症状要求患者限制膳食纤维或乳制品的摄入,并注意补充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

患者还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精神负担。

治疗炎症性肠病的药物主要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

目前常用的氨基水杨酸制剂有柳氮磺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等。

对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患者,还需加用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等),必要时可应用免疫抑制剂。

某些抗生素如甲硝唑等对于控制克罗恩病的病情活动有一定疗效。

合并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大出血、肠梗阻等)的重症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炎症性肠病的病程长,呈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患者通常多伴有抑郁情绪,因此必要时可服用抗抑郁药物。

需要注意的问题:IBD与大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可增加大肠发生癌变的危险性。

国外的一项统计显示,左半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2.8倍,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是正常人的15倍,而幼年起病的全结肠炎患者的癌变率甚至是非患者的162倍!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及肠镜下活检是早期发现癌变病灶的有效方法。由于发生癌变的危险性与炎症的程度与持续时间有关,而并非炎症的活动性,因此,对于处于缓解期的患者而言,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也是必需的。

大肠癌与克罗恩病的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一般认为本病不会癌变。

据统计,克罗恩病患者发生大肠癌的危险性明显低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这可能与大部分克罗恩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出现并发症而进行了部分肠段切除术有关。

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已达到万分之三!

由于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终身疾病,随着每年都有新增病人,整个患病人群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拿到诊断书,许多患者都感觉痛不欲生。炎症性肠病好比是“绿色癌症”,虽然无法根治,患者却可以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过正常的生活,当然前提是配合医生的治疗,特别是不可忽视在非发病期的维持治疗。

非发病期不可忽视维持治疗!


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是漫长的、持续终生的。患者是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直接决定了治疗的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该病最高发的年龄是30到40岁,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反复腹泻、便血,在中国病例以轻度、中度最为多见,治疗预后好,用药不复杂。

治疗以调节免疫反应、抑制炎症为主要原则,并可配合局部用药。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大多数病人的症状均可消失。

在非发病期,仍应当坚持吃药,这被称作“维持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复发的频率。

由于病人以年轻人居多,因工作忙碌等原因,许多人“好了伤疤忘了痛”,症状一消失就自行停药了。结果,过不了多久,腹泻、便血症状可能便会再次出现。

至于克罗恩病,它是以腹泻、腹痛和体重下降为主要症状,多数人的治疗需用到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即使在病情缓解时仍需要用免疫抑制剂来维持。

规范、持续地治疗是可以降低发作的频率,从而降低因反复发作而出现各种并发症的几率,如肠梗阻、脓肿、瘘管等。

如何预防?


尽管IBD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是有证据表明,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与发病率相关。

日常食物中食品添加剂(如各式乳化剂,常用于饮料、冰淇淋、烘培食品、巧克力等)的浓度很低,但长期食用可以在肠道内的集合淋巴结内聚集,同样引起菌群的改变,而菌群变化和炎症性肠病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难发现,在人均食品乳化剂消耗大的国家,也是炎症性肠病发病率高的国家。

除了饮食、卫生条件等环境因素,也有遗传的因素,有5%的患者直系亲属(如父母/孩子,兄弟姐妹)患有炎症性肠病。

1.注意病从口入

预防炎症性肠病,首先要预防很多与“吃”有关的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都要从爱护我们的肠道菌群开始。

尽量避免精细加工食品,及含有添加剂的食物;

腌渍、熏制、烧烤、加工肉类、高糖、高盐食物也要远离。

对健康有益的菌群喜欢 “两多两少加一低”的饮食结构,即多蔬果、多高纤、少调味、少加工、低油脂。

2.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

消化道受大脑司令的支配,精神紧张、焦虑、郁闷都会引起肠道的不适,甚至改变菌群的构成。稳定的情绪可以让我们的消化道充满快乐积极的细菌。

3.适当运动

规律的运动,健康的饮食结构、愉悦的情绪都是我们肠道万亿有益细菌的最爱。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中肛网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