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肛网
健康速递

小儿秋季腹泻?3招轻松应对

来源:中肛网阅读:0

“千树万树黄叶飘,忽如一夜腹泻来”,炎热的夏天过去,秋季腹泻又开始作妖了。

别着急,笔者这就为大家献上一套完整的秋季腹泻防治手册。

腹泻.jpg

什么是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又称为轮状病毒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腹泻。一到秋冬季节,容易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以经呼吸道传播。

轮状病毒好发于6-24个月的婴幼儿, 被感染后1-3天才发病。 刚开始类似感冒症状,发热、流涕、咳嗽、饮食差,1-2天时有呕吐,随后出现腹泻,少则3次,多则可以腹泻10余次。

腹泻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水分多,无腥臭味。数日后热退、呕吐腹泻减少,一般3-8天痊愈。期间若出现皮肤松弛,睡觉眼睛闭合不上,是已出现脱水征兆,应及时补水。

补水.jpg

秋季腹泻VS普通腹泻

儿童秋季腹泻和普通腹泻的区别集中表现在9个方面:

1、起因不同

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也被称做“轮状病毒性肠炎”。

普通腹泻:多方原因都有可能引起腹泻。

2、发病时间不同

秋季腹泻:秋季、冬季均可。

普通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3、发病年龄不同

秋季腹泻:婴幼儿比较常见,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

普通腹泻:从刚出生到老年。

腹泻1.jpeg

4、症状不同

秋季腹泻:起病骤急,往往伴感冒症状。

普通腹泻:腹痛,严重时也会出现发热,抽筋、呕吐、稀水便,浑身无力的症状。

5、排泄物不同

秋季腹泻:排泄物多呈蛋花状,且会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普通腹泻:轻度腹泻可能只出现排便次数增加,且粪便不成形。严重时,会频繁变稀。

6、发病后表现不同

秋季腹泻:患儿出现秋季腹泻时尿量有所减少,同时伴轻微腹胀,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

普通腹泻:较严重的患儿也会出现脱水现象,但是较轻的不会有太多不适。

7、抗生素疗效不同

秋季腹泻:用抗生素无效。

普通腹泻:如有细菌性感染,可使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没有细菌性感染则不必用。

腹.png

8、发病周期不一样

秋季腹泻:一周左右。

普通腹泻:发病时间可能是几个小时,也可能是几天或者一周,甚至两周,没有规律可循。

9、传染性

秋季腹泻:可传染的。

普通腹泻:不传染。

因此,很多家庭一个孩子刚好,另一个又中招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家人做好护理的同时要注意隔离。

注:此处普通腹泻只指症状轻微的腹泻,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痢疾等均不在此列。

在这里,笔者提供了3招防治秋季腹泻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腹泻2.jpg

第一招,常规疗法

1、饮食治疗

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添加辅食者,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2、补液治疗

给予多饮淡盐水,或生理补液盐口服,以免脱水。若脱水重,考虑输液补充电解质和液体。

药.jpg

3、药物治疗

①控制感染

一般不用抗生素。对重症患儿、新生儿、小婴儿和衰弱患儿(免疫功能低下),应用抗生素治疗。由于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无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菌群失调,加重病情。

②肠道微生态治疗

常用 希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需氧芽孢杆菌,如妈咪爱(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

③肠粘膜保护剂

蒙脱石散(可止泻也可以保护肠粘膜)

第二招,中医疗法

1、常用的四种中成药

①小儿腹泻散

止泻、消食,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中成药

②小儿止泻灵颗粒

止泻、祛湿、健脾。治疗小孩腹泻不止,反复多次腹泻。含有罂粟碱,不可久服。

③婴儿健脾颗粒

消食、止泻、健脾。治疗婴幼儿脾虚导致的腹泻

④小儿七星茶

适用于食积化热,腹泻伴有发烧的情况。

2、单方验方推荐

①苍术、山楂各等份,炒炭存性,研末。每次1—2g,1日3—4次,开水调服。有运脾止泻之功,用于湿浊泻、伤食泻。久泻脾阳伤者加等份炮姜炭粉,用于脾虚泻。

②鬼针草30g,加水适量。煎沸后倒入盆内,先熏后浸泡双足,每日3—5次,连用3-5日,用于小儿各种泄泻。

腹1.jpg

3、针灸治疗

①针刺四逢穴

仰掌取穴,第2、第3、第4、第5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的中央,左右共8穴。用三棱针对准消毒好的穴位,刺入1-2分,随即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以少出血或黄色粘液为宜。

②针刺足三里、中脘、神阙穴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每日1—2次。用于脾虚泻、 脾肾阳虚泻。

4、推拿

运脾土、推大肠、清小肠各100次,摩腹3分钟,揉天枢、揉龟尾、推七节骨各100次,捏脊3-5遍。

发热加推六腑、清天河水;偏寒湿加揉外劳宫100次;偏湿热加清大肠100次;偏伤食加推板门100次;偏脾虚加揉足三里。

腹2.jpg

第三招,平时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

2、积极预防营养不良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接种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中肛网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