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肛网
健康速递

为什么焦虑的人容易没胃口?该如何应对食欲不振?

来源:中肛网阅读:0

焦虑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状态。有人心烦不安,有人心悸,也有人手脚心出汗,甚至抽动。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有人把它视为这个时代的通病。

焦虑通常会引起食欲的变化。有些人会吃得过多或吃很多不健康的食物;而有更多的人在感到压力和焦虑时就会失去进食的欲望。

中10.jpg

为什么焦虑的人容易没胃口?

当一个人开始感到压力或焦虑时,他们的身体就会释放压力荷尔蒙。这些激素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触发身体的“战或逃”反应。“战或逃”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试图让人们远离潜在的威胁。它使身体做好准备,要么留下来与威胁作斗争,要么逃到安全的地方。

这种应激激素的突然激增对身体有几种影响。例如,其中一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会影响消化系统,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另一种激素“皮质醇”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加速食物的消化,使人能更有效地战斗或逃跑。

“战或逃”反应还会引起其他消化效应,包括便秘、腹泻、消化不良、恶心等。同时它也会其他身体症状,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皮肤苍白或发红,以及颤抖。有些身体症状会让人很不舒服,以至于没胃口。

中11.png

有人食欲下降,有人暴饮暴食

患有持续性焦虑或焦虑症的人体内的CRF激素水平更有可能长期升高。因此,这些人更有可能长期食欲不振。

而那些经历短期焦虑的人更有可能从食物和暴饮暴食中寻求安慰。然而,不管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每个人对焦虑和压力的反应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人对轻度焦虑和高度焦虑的反应也可能是不同的。例如,轻度的压力可能导致一个人暴饮暴食。然而,如果那个人经历了严重的焦虑,他可能会失去胃口。

此外,这些反应还有男女差异。一项研究表明,女性在焦虑时可能会摄入更多的卡路里。焦虑程度越高,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就越高,而男性则不然。

处在焦虑当中,该如何应对食欲不振?

长期的食欲不振会导致健康问题。那些因焦虑而失去胃口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理解焦虑

简单地意识到压力的来源可以触发身体的感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焦虑及其症状。

2.解决焦虑的根源

识别和处理焦虑的诱因有时可以帮助人们恢复食欲。在可能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消除或减少应激源。

3.练习压力管理

有几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轻或控制焦虑症状,包括食欲不振。例如:

◆ 深呼吸

◆ 引导想象练习

◆ 冥想

◆ 正念

◆ 渐进式肌肉放松法

中12.jpg

4. 选择有营养、容易消化的食物

如果你吃不了太多,那就应该确保所吃的是营养丰富的食物。一些好的选择包括:含有蛋白质和多种蔬菜的汤;代餐奶昔;含有水果、绿叶蔬菜、脂肪和蛋白质的冰沙等。

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也是一个好主意,例如大米、白薯、蒸蔬菜和瘦肉蛋白,这样不会进一步扰乱消化系统。

焦虑的人,避免食用高脂肪、高盐或高糖的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难以消化)也是有益的。同时,也应限制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因为这些通常会导致消化问题。

5. 规律进食

养成有规律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身体和大脑调节饥饿信号。即使有人每次吃饭只能吃几口,这也比什么都不吃要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可以增加每次吃饭的量。

6. 选择其他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焦虑时,可能会发现很难锻炼或睡觉。然而,睡眠和体育活动都可以减少焦虑,增加食欲。因此,可以通过制定一个有规律的睡眠计划来获得足够的睡眠;并在大多数日子里坚持锻炼。即使是短时间的温和运动也是有帮助的。刚开始锻炼的人可以从小处着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活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

中13.jpg

温馨提醒:

焦虑不是食欲下降的唯一原因。其他可能的原因包括:

◆ 抑郁:和焦虑一样,抑郁会导致一些人食欲不振,但也会导致一些人暴饮暴食。

◆ 肠胃炎:可导致呕吐、腹泻和食欲不振。

◆ 药物:有些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某些止痛药,可以降低食欲。它们还会引起包括腹泻或便秘在内的副作用。

◆ 剧烈运动:有些人,尤其是耐力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和肠道痉挛,这可能会导致食欲不振。

◆ 怀孕:有些孕妇可能会因为晨吐或胃部压力而失去食欲。

◆ 疾病:某些疾病,比如糖尿病或癌症,会导致食欲下降。

◆ 衰老:食欲减退在老年人中很常见,可能是由于味觉和嗅觉的丧失,也可能是由于疾病或药物的使用。

患有慢性或严重焦虑症的人应该去看医生。如果食欲不振持续2周或更久,或者体重迅速下降,也应该去看医生。医生可以帮你检查可能引起症状的潜在健康问题。一个人一旦解决了焦虑,他们的食欲通常就会恢复。如果不进行治疗,长期的食欲减退和慢性焦虑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中肛网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