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肛网
健康速递

新冠肺炎深思:人类从动物身上传染的疾病为何越来越多?

来源:中肛网阅读: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已经波及至全球20多个国家。截至2020年2月5日上午9时,死亡病例已经增至491例。

一场与疾病的搏斗正在全世界上演。

传染性疾病的爆发通常被认为是“一次性”的。然而,此次源起野生动物的新冠状病毒,无疑突显了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疾病的风险。未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改变人与动物的交互方式,这一问题将越发突出。

动物是如何让人类染病的?

过去50年,大量传染病在完成从动物到人的跨越后迅速传播,例如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类人猿的HIV/艾滋危机,2004至2007年间的禽流感,以及2009年的猪流感。最近我们又发现:非典(SARS)是由蝙蝠经果子狸传染给人类;埃博拉病毒也来自蝙蝠。

中14.png

人类从动物身上感染疾病的历史由来已久。事实上,大部分新型传染性疾病都来自野生动物。然而,环境变化正在加速这一过程,例如城镇化和国际旅行的普及,这意味着,每当这些疾病出现,它们都能以极快的速度传播。

疾病如何跨越物种?

大多数动物都携带着诸多可致病的细菌和病毒,又称病原体。这些病原体能否在进化中存活,取决于它们是否能不断感染新的宿主,而跨物种传染正是让它们“续命”的方法之一。

新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努力消灭病原体,这意味着宿主和病原体将被卷入一场无休止的进化博弈,双方都在不断寻找新的方法来打败另一方。这可以解释为什么2003年非典的致死率约为10%,而“典型”流感的致死率还不到0.1%。

环境与气候变化在不断破坏和改变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栖息地,甚至还在影响食物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在改变。如今,全球55%的人口都生活在城市,与50年前相比增加了35%。

中15.jpg

扩大的城市为老鼠、浣熊、松鼠、狐狸、鸟类、胡狼、猴子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新的栖居场所。在公园和花园等城市绿地,它们以人类制造的垃圾为生。由于城市有充足的食物供给,野生动物在城市往往比在野外更容易存活。这样一来,城市就成了进化中的疾病的温床。

哪类人最危险?

新宿主携带的新型疾病较普通疾病往往更为危险,这也是为什么新疾病的出现格外令人紧张。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人的患病几率高于平均水平。例如,相对贫穷的城市居民从事清洁卫生工作的比例更高,其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携带者的几率也就更高。此外,由于营养不良,并且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空气或不卫生的环境,他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比常人更脆弱。而一旦生病,他们可能也没有能力支付相应的医疗费用。

中16.jpg

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人们呼吸同样的空气,触摸同样的物体表面,这让新型传染病得以迅速传播。部分地区还有在城市或其周边捕杀并食用野生动物的文化。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行为?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潜在的经济后果已逐渐显现。

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旅行禁令。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些禁令,面临感染病毒的风险,人们也会自觉避免外出旅行。国际旅行受限,外来工流动受阻,供应链断裂,这些都是传染病爆发的常见后果。2003年的非典在短短6个月里就让全球经济损失了400亿美元。这其中有用于治疗患者的花费,但经济活动和人口流动减少也是重要原因。

我们能做什么?

社会和政府往往把新型传染病看作孤立的危机事件,却没能意识到,它们也是世界变化的一种表现。我们越是改变环境,越是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为新型疾病的出现创造越多机会。

中17.jpg

目前,人类记录在案的病原体仅占大自然中病原体总数的约10%。未来,我们需要投入更多资源去找出那剩下的90%,并弄清它们存在于哪些动物身上。在许多城市居民看来,人类与野生动物应该在城市中共存,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些动物有潜在的危害。

对新进入城市的物种,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观察和追踪,同时调查是否有人在捕杀、食用城市里的野生动物,或是从城市周边捕杀野生动物,再拿到市场上售卖。

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垃圾处理和害虫防治措施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出现和传播。更宽泛而言,需要改变的是我们管理环境和与其互动的方式。

未来,流行病还将与我们相伴

毫无疑问,未来还会有新的流行病出现、传播。承认这一事实让我们在与新型流行病的博弈中有更充分的准备。

一个世纪前的西班牙流感造成全世界5亿人感染,5000万到1亿人死亡。得益于科学进步和全世界在医疗领域的巨大投资,未来,人类将能好地应对这类疾病。然而,风险仍然真实存在,且可能是灾难性的——如果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它将重塑我们的世界。

上世纪中叶,西方曾有人声称:人类已经能够战胜传染病。然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贫富差异扩大、气候变化进一步破坏生态系统,我们必须承认:新型疾病出现的风险仍在上升。


相关阅读 80%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中肛网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