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肛网阅读:0次
不良的生活方式危害人们的健康,近年来,慢病患者逐渐增加。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提出,“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除环境与遗传因素外,超过约60%的慢病诱发因素与生活方式相关。
2019年7月,《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下称《行动》)出台,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将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文件明确,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向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让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
各地向不良生活方式宣战
健康行动不仅是国家卫健委一个部门的责任,《行动》发布后,各省市多部门纷纷联手,关注全人群的健康习惯。
2019年8月,《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出台,该方案成为我国第一个省级中长期的健康行动方案。上海的行动方案由40多个委办局协同布局,涉及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控烟、医疗资源、体育设置、生态环境、食药安全和健康服务业等方面,将“健康融入万策”落实到每个角落。
上海通过同伴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达到防治慢性病的目的。比如组建戒烟小组、糖尿病小组、高血压小组……上海行动方案要求,到2030年,全市这样的小组要达到120万个。
行动方案甚至细致到“中小学生含糖饮料经常饮用率在现有基础上下降 20%”,并积极推动中小学校不在校园内售卖含糖饮料。
吸烟与多种慢性病相关。2019年,全国多省市的控烟力度较以往更强,除了吸烟范围缩小,电子烟的监管也纳入到控烟范围。杭州、南宁等多地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电子烟。深圳开始试点“电子眼”控烟,选取禁烟区域测试点安装控烟环境监测器,24小时监控公共场所违法吸烟。
各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等多部门联手,关心学生的健康指标。教育部发文,体测不及格本科生不能按时毕业;北京市教委将视力指标纳入体质健康监测……
管理健康的机构,不再限于医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高星告诉健康界,要实现全民健康就要落实科普宣传,科普宣传的目的是强调健康自我管理,包括健康的自我认知、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过去,人们认为健康是医生的责任,如今健康管理已经延伸至自我管理、家庭管理、设计管理、单位管理及学校管理等,从各个方面管理健康。
近年来,不少医生靠科普成为“网红”,比如急救医生贾大成、白衣山猫、Jojo医生等。《行动》中明确提出,建立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机制,将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纳入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
另外,高星表示,环境健康的治理和城市的健康生态也会逐步落实。
除了国家极力推行的“医共体”“医联体”,还出现了“健共体”这一模式。在《行动》出台后,山东省泰安市成为全国首个开建的数字化“健共体”的地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江宇表示,“健共体”的出现体现了国家战略层面正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高星指出,2020年健康中国将有两大发力方向,一是护理要全方位发力,从临床上的护理转向社区护理、康复护理以及老年儿童的护理等等。二是康复全面发力,由临床和残疾康复,转向疾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和职业伤害康复等,同时强调早期康复,实现康复的全覆盖。
人群健康是健康中国的“晴雨表”
在慢病和癌症的治疗上,“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重视体检。不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指出,“现在所有的体检都是以有病没病为目标,应该有一种健康检测手段,检测人的状况是健康的、亚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 北京立方社会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军考斯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目前缺乏对人群健康状况的测评,测评我国到底有多少人是健康的,多少人是不健康的。”
“健康中国的目标不是建多少医院,培养多少大夫,而是让人民健康,生活幸福。推动健康行动前提是了解大家的健康状况。”李军考斯介绍,现在很多机构尝试做健康测评,比如北京市平谷区通过采集人群健康数据信息,构建人群健康数据库,分析区域健康风险等级、影响健康风险因素、各年龄层健康变化趋势,进而为城市健康管理目标和绩效提供支撑,为政府制定相应的健康管理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北京市顺义区体育局试点“健体康评”,面向所有人群进行功能健康测评。通过仪器检测自身健康状况,并接受科学的健身指导,把“看病”转化为“看健康”。
李军考斯认为,目前所强调的预防并不是站在健康的角度,而是站在疾病的角度去预防,所以表面上看,现在的行动是主动的,实际上是被动的。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预防生病,而是往更健康的方向推进。
唐钧认为,中国尚缺少对健康的启蒙教育。“健康并非不生病、不衰弱,而是在生理上、精神上和社会上都拥有完好的状态。”
健康产业园区或成明年发展趋势
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保障局、中医药局、药品监管局等21个部门联合发布《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进一步加速健康产业的发展。
唐钧认为,明年健康中国的发展趋势或在健康产业园区上,其中服务业是发展重点。
“当前所谓的大健康企业或者产业园区,主要经营生物制药或美容产品。”唐钧建议,划清健康产业和医疗产业的边界。医疗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发展为一类成熟的行业,如果将健康和医疗混为一谈,将造成以医疗的视角发展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无法实现真正发展。
唐钧表示,让健康人群保持健康,让亚健康人群能够逆转,才是健康产业努力的目标。当前所提倡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生活方式,都和医疗没有直接的关系。从体检到健康干预,都要避免陷入疾病治疗。人们可以通过运动干预、营养干预、心理干预以及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等非医疗方式,提高健康程度。
想要让健康产业真正发展,首先从服务出发,划清健康和医疗的界限,尽管这至少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多位专家都指出,当前很多人分不清医疗和健康的界限,从医疗重点转变为健康重点是必然趋势,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医疗机构如何向健康转型?
“怎样在医疗体系内实现健康促进,以及形成区域健康人口绩效,是医改甚至健改在下一阶段的落脚点与出发点。”医改观察者、健康界健康号作者梁亮亮认为,医疗机构势必承担更多的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管理工作。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卫生体系,需要完成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梁亮亮提出,通过紧密型医联体为“总服务场景”,对接受初级卫生保健的居民与家庭实现签约下的连续管理,以代谢性疾病为主要抓手,做好以“临床营养+体医结合+健康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干预,并强调以签约人及家庭成员健康水平的提升为绩效,实现医疗卫生体系中医生、护士、管理等人员收入的薪酬激励。
“从现有的医保控费改革上,也能做到以健康促进为价值观的医疗卫生模式转变。”梁亮亮认为,紧密型医联体还可以与医保部门合作签约,针对签约居民个人及家庭医保发生额度的控制,采取控费结余按比例提成,实现在总额预付的基础上,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赚取总额预付结余的合理、合法、合规性。
声明:本站所有疾病知识及疾病咨询仅供患者参考,一切诊断与治疗请遵从医生指导。
主办: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分会、中国肛肠病学研究生联合会(APUC)
版权所有:中肛网
蜀ICP备19029548号 川卫网审[2010005]号